查看原文
其他

如皋古建考(六)|古桥之殇——如皋文庙文定桥、武定桥失败的修复

刘全 石庄大茶坊 2024年09月21日 06:01

相关阅读:

如皋古建考(一)|南乡第一明构——范湖洲水竹庵

如皋古建考(二)|文献足征——范湖洲水竹庵建筑群年代考

如皋古建考(三)|南园遗构——范湖洲朱尚友旧宅

如皋古建考(四)|传统建筑营造的最绝响——范湖洲朱氏民居建筑群赏析(一)

如皋古建考(五)|古宅新生——石庄汤氏宅

最近读到王玉华先生《崇正学,育真才——如皋文庙两牌坊遗存寻迹》一文,其中提到崇学、育才二坊的坊石被用于修建火箭桥,这是很多牌坊的命运,范湖洲孙氏节孝坊也曾经被用作桥梁材料,正因为老石料未曾丢失,利用老石材的重新树立的牌坊才能够保有古意,不然只是一座仿古建筑。2017年火箭桥拆除重建,只保存下四根立柱,而“老桥下面还有不少两到三米长的石构件,可惜被当作废料运出,没能保存下来”,这是十分遗憾的事,如果其他的石构建还能保存下来,复建牌坊也更加容易,而且因为保存的老石料足够,虽然是重建,也是真古董。

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同为文庙遗存的文定桥、武定桥的命运。两桥百度百科上的介绍是“明万历三十年,教谕黄梦麒修孔庙,借内城河凿泮池,构石拱桥于池上,名东云路桥。清乾隆年间重修时正名为文德桥。”“文定桥,原名文德桥,明时建造,初为石拱高桥,1929年改为石垛木板桥。1976年改为石垛砼梁桥,2001年进行整修并改名文定桥。”

从嘉庆版如皋县志的记载,乾隆十八年,泮池东西两桥确实是大石圈桥,即石拱桥。

虽然2001年经过整修,桥一直保存着民国以来的风貌,桥北还保留光绪四年十月重修北垛的碑记,南垛还保存有海棠绦环纹石块,很可能是以前栏杆石构建的一部分。到2015年,这一切都不复存在。2015年7月22日《新民晚报·新如皋》曾以《文德武定古桥重建,引发市民网友热议》报道此事。

从这个新闻来看,当时有不少人是真的在关注这两座石桥的命运,而时任LD口中的“修旧如旧”在现在看来,不啻是一句空言。这次重修对两座古桥可以说是破坏性的修复,改变桥身结构,原有的石料、碑刻也不知下落,很可能是当做建筑垃圾处理掉。而且新修的桥所用青色石料与泮池本身的麻石驳岸显得十分突兀,或许有的人会说,这桥的历史也不过是上溯到1929年,“修旧如旧“,是恢复其明清拱桥的面貌。

不说1929年距今也有近百年的历史,1929年虽然改为石垛木板桥,70年代桥面改为硂梁桥,但石垛材料应该还是原来的老石材,工艺还是老工艺,石垛为梭形,可减少水流对桥垛的冲击。传统的古桥很多都是木板桥而桥身为石垛,桥面破损之后可以更换,而石垛等构件可以一直使用。文定桥、武定桥作为石垛砼梁桥,原有的栏杆虽为水泥预制,但采用传统的拐子纹饰,在岁月的沉淀下显得十分古朴。

一味的追求“复古”(县志里记载的“大石圈桥”极可能是现在苏南地区常见的圆形高拱桥,而不是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平坦的长拱桥),桥本身的历史痕迹荡然无存,只剩下两座毫无历史气息的假古董。

新修的文定桥、武定桥旁有《重建泮桥记》石碑,记文前半部分叙述两桥的历史,后半部分记述此次重建的历程:

因年久失修,危若累卵,且去旧貌甚远,世人每有憾惜,乙未之夏,市政府筹集资金,博采众识,原址擘划,住建局总董其事,酷暑庀工,两月而竣。新桥增宽二点五米,其余皆法前制,拱梁为形,石材为本。六艺画栏乃著名雕塑家陶永正先生所绘,隶书桥名乃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王康将军所书,正所谓文运囗囗,灵境回光,盛世善举,福泽绵长。邑人刘聪泉额手记之。

读此碑文,不禁汗颜,今天浅浅的石拱距离“大石圈桥”的旧貌究竟是近还是远?所谓的“六艺画栏”不伦不类,修建过程究竟是否“博采众识”则不得而知,这两座古桥经过这次修缮,“世人每有憾惜”变成了如皋人的“终生遗憾”。(另外,“额手”一词虽然有以手加额表示尊重之意,但用于文章落款处非常罕见。

附:武定桥老照片可参考《十年树木,百年石桥——如皋古桥》一文, 是文发布于2015年7月8日,可以说是武定桥的遗照了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石庄大茶坊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选择留言身份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